《春晚》阅读答案

时间:2024-03-04 20:59:26
《春晚》阅读答案

《春晚》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晚》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晚》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春 晚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①。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B.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C.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D.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15.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6分)

阅读答案:

14.A(“充满生机”不对,“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懒追随”。)

15.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②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③以景结情。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若答“对比,想象的美景与前文荒园的现实萧瑟之景形成对比”也可)(每点2分)

《春晚》阅读答案2

清平乐 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 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释: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 一生不得志;②小怜,北齐后妃,擅弹琵琶,后常借指歌女。

(1)上片构想奇特,别开生面,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上片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4分)

(2)有人说此词“成一家风骨”“结笔品格自高”,你是否有同感?请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一幅夜雨过后,万花凋谢,残花遍地的暮春图。(1分)比喻,将“满地残红”比之美丽的宫锦被污,表现出面对残春的痛惜之情;(1分)拟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饶有趣味;(1分)借景抒情,强化了伤春、惜春之情。(1分) (只写手法不分析不得分)

(2)结句由伤春的琵琶声写到触目皆是的杨花始终不肯飞入画堂朱户权贵之家,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慨,写出了自己的真性情,(1分)是作者耿直不阿人格的象征。(1分)只写是否有同感,但不分析不得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春晚》阅读答案3

寂历青山晚,山行趣不稀。野花成子落,江燕引雏飞。

暗草薰苔径,晴杨扫石矶。俗人犹语此,余亦转忘归。

殷遥,天宝间仕为忠王府仓曹参军。与王维结交,同慕禅寂。

(1)中间两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4分)

(2)简要说明诗人“忘归”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①综合运用多种感官。野花飘落、果实初成,江燕引雏飞,柳枝飘拂等,是从视觉角度写景;“暗草薰苔径”是从嗅觉角度写景。

②动静结合。如“暗草薰苔径,是写静景,“江燕引雏飞”、“晴杨扫石矶”是写动景。(4分,每点2分。如从远近、明暗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2)①山中幽静而富有生机,景趣良多。

②诗人向往宁静脱俗的生活。(4分,每点2分)

《春晚》阅读答案4

清平乐·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译文】

怎么也未能把春天留住,白白地让黄莺唱个不停。满地都是脏污的红锦落花,是昨夜一场风雨的侵凌。

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拂晓她思绪万千萦绕天庭。看那不肯进入豪门大户的杨花,自由自在地漫舞春风。

【注释】

⑴清平乐(yuè):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⑵宫锦:宫廷监制并特有的锦缎。这里喻指落花。

⑶“满地”“昨夜”二句:应作倒装理解。

⑷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

⑸杨花:一作“梨花”。

【赏析】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王安国这首《清平乐》就是这样的好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已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感。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觉到多情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像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感,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妙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惜此时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惜之情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

: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 ……此处隐藏4869个字……欣赏。所以三、四句以“清阴”为本,稍作敷展。“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只见那小路沿着山坡在茂密的树林中蜿蜒曲折,伸向远处,一片静谧,在葱茏的深处,园屋隐约可见。这两句写静,略有唐人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风味。然而常建的诗是禅寂之静,此诗用了“翳翳”、“交交”,显得更有生意。

五六句笔锋一转,顺势推出主体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步。二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神。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两者虽是一静一动,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留下一片“好音”。这两句极富韵味。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居于此。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偶尔来慰其岑寂。诗人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于言外。

《春晚》阅读答案9

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完成下面题目。(6分)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中最能代表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分)

(2)上阕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绪?(2分)

(3)下面两个句子都是写“愁的经典句,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2分)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参考答案

(1)“愁,这首词是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时她正处于国破家亡夫死中的悲惨中,故悲愁极多。

(2)

a.借景抒情,通过萧瑟的景物“沉香花已尽渲染哀愁的情感。

b.通过“倦梳头“泪先流两个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内心哀愁。(答对一点即可)

(3)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比喻(拟)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多。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多而绵长。(一点1分)

附赏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春晚》阅读答案10

春晚

范成大①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②,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此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春。淳熙五年六月,范成大参知政事仅两个月,便因与孝宗政见不合而落职,于是诗人怀着难遇明主想要隐退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②春涨动:春水开始增涨。春季涨水叫春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B.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C.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D.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15.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6分)

阅读答案:

14.B("充满生机"不对,"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懒追随"。)

15.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表达了思归之情。(2分)

②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2分)

③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2分)

(若答"对比,想象的美景与前文荒园的现实萧瑟之景形成对比"亦可)

《《春晚》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